迟来的春天

迟来的春天

作者: 恶魔咕咕

都市小说连载

《迟来的春天》中有很多细节处的设计都非常的出通过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恶魔咕咕”的创作能可以将宋毅胡越等人描绘的如此鲜以下是《迟来的春天》内容介绍:我在给一位客人按摩他讲起了一桩多年前的刑事案件给我故事本身虽说算得上惊悚、凶可不知为他讲着讲突然流下了我忙不迭的递给他纸好奇的询问他: 只不过是一个尘封多年的案而且早已结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大的心理波动?他告诉因为这场悲惨的案件并没有如大众知晓中的啼笑皆甚至也从未结束而现该结束......1我从来没有见过像吴老师这样奇怪的客人......我叫苏冉...

2025-07-09 14:17:38
我在给一位客人按摩时,他讲起了一桩多年前的刑事案件给我听。

故事本身虽说算得上惊悚、凶残,可不知为何,他讲着讲着,突然流下了泪。

我忙不迭的递给他纸巾,好奇的询问他: 只不过是一个尘封多年的案件,而且早已结案,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大的心理波动?

他告诉我,因为这场悲惨的案件并没有如大众知晓中的啼笑皆非,甚至也从未结束过。

而现在,该结束了。

......

1

我从来没有见过像吴老师这样奇怪的客人......

我叫苏冉冉,今年 38 岁,是一名上门按摩师。

我和吴老师已经认识快要三个月了,他是我的常客。

他是个退休大学老师,和他聊天、说话时总感觉文绉绉的,仿佛七十年代的科教片一样。严谨、正襟危坐、一丝不苟,我就干脆管他喊叫吴老师,更亲切些。

他每周会约我上门按摩至少两三次,他说他早年时有旧伤,腰总是不好,只能靠按摩缓解。

可是我干这行已经有六七年,类似腰伤的客人也见过了数不清。

这类患者在按摩时可以很容易摸到患处,我会尽量避开,免得客人感到痛苦。

可吴老师不一样,不论我怎样搓揉、按压,他都一切如常,甚至连一个吃痛的表情都很少见。

那为什么要装作有伤呢?

虽然好奇,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癖好,不必戳穿。

吴老师自称有洁癖,不想和其他客人一起服务,所以他每次提前预约我按摩,需要推掉其他客户一整天。

刚开始,我是有些反感的,按摩一次也不过一个小时,凭什么要耽误我整整一天?

可是吴老师出手阔绰,光是他一次按摩的费用都要比我三五天的客人流水还要更高。

看在钱的份上,我当然乐意之至。

可是这就更让我好奇了。

干我们这行,懂得都懂。

打着按摩的旗号揩油,甚至提出想要加钟,做一些不太常见的服务的客人屡见不鲜。

起初时,我也以为吴老师和其他那些色痞客人一样,以按摩之名动手动脚。

当然,我也并非贞洁烈女,只要价格合理,我愿意接受。

可他只是再正常不过的按摩、闲谈,除此之外就绝对不会有不轨的举动,哪怕我主动地暗示他,可以试试其他项目,他却依然无动于衷。

那么,吴老师图什么呢?这是我一直奇怪的地方。

我只能理解为: 有钱人的世界,果然不一样。

今天清晨,我又接到了吴老师的电话,让我上门服务。

2

我换好了拖鞋,挑选着一会儿给吴老师涂抹的精油。

吴老师的家是一幢老式居民房,六楼,附近没有太多高层,因此采光很好。

顺着客厅的窗户远望,就可以看到新华书店的招牌,吴老师说,只要再走个两三公里,再转个弯,就可以看到他工作单位了,他在这所大学任教了一辈子。

我选好了精油,吴老师早已在沙发上躺好,按摩也正式开始。

小苏,我今天给你讲个我们当地的故事吧?我前几天卖旧报纸的时候看到了这个案件,感觉很有意思。似乎是当老师的职业习惯,说话总是中气十足。

嗯,好啊,吴老师你讲吧。我随口附和。

每次和吴老师按摩,话题除了聊我或他的经历之外,他还很喜欢给我讲故事,大多还都是些法制节目、案件实录之类的故事。

我虽然对于这个话题并没有太多兴趣,但也好过无话可谈的煎熬。

这桩案件发生在本地,而且就在附近。吴老师开始了叙述,他的左手顺手一指,指在窗口处,就在那个新华书店不远,在一个学校门口,那个嫌疑人就死在这。

......

3

吴老师的故事。

(1)

我叫吴诚,65 岁,早年在附近某大学任教,如今已经退休。

这是一件尘封多年的陈年旧事,到如今也将近有二十五年。

案件并没有那么曲折、离奇,反而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凶手也已伏法,早在当年结案。

这是一桩凶杀案。

死者是一名刚刚上高中的孩子,名叫胡越。

胡越在一次晚间出门玩耍期间失踪,家属心急如焚,可始终没能找到他的踪迹。

等到他被找到时,已经是一周之后了,他的尸体在不远的一座小山半山腰,在某处的小山坳被发现,挨着一条小溪。

我没能目睹,只是后来我是听一个同事讲起的,他家离得不远,过来看热闹,现场很是惨烈:

那是夏末,虽然不是酷暑,但气温也还谈不上凉爽。

孩子被裹在一个编织袋中,解开口袋能看到身上已经出现腐烂。

就算离着警戒线好几米之外,也能闻得到浓重的恶臭——那是一种蛋白质变质的腐败还有溪水、雨水加尸体的奇妙化学反应的气味。

朋友描述这个味道时,想了很久才说:

我从来没闻到过这么臭的味道,就像很多天变质了的猪肉,还有点发酸......具体还真不太好形容,反正这辈子我都不想再闻一次了......

把编织袋褪去时,可以看到:

这是一名男性,大约十六七岁的样子,身上有着很多处的创口,加上多天的暴晒早已不成样子,看起来更是残忍可怖。

法医把他装进裹尸袋的时候,孩子的手臂随着重力自然垂下,跟着风声微微摇曳。

可他那如死不瞑目般的瞳孔死死地盯着每一个好事围观的众人。

仿佛在死死记住每一个看到他的惨状,等到夜幕降临化为厉鬼残忍索命。

孩子的家属被哭到晕厥,被几名干警架走。

直到几个小时后,法医离开,尸体也被带走,只留下几个干警保护现场。

这时才有几个胆大的凑近去看,却也只剩下一片压倒的杂草,和零星的几处不知是尸水还是血水的水迹洇在地面上,留下的一片或焦黄或黑褐的色泽......

......

我听到这个场面时,久久失神。

尤其是听到朋友的诉说,讲到那个孩子的眼神时,我便总是莫名地惊惶。

我是个自小胆小的人,从小循规蹈矩,哪里见过如此可怕的场景?

那几日,我都一直没能睡得很好。

......

(2)

这宗恶性案件对我们这座小城而言很是轰动。

那是 2000 年,虽说那个年代的媒体发展还并不完善,并没有像如今的传播能力如此迅速,人们只能靠着口口相传的原始办法来传播新闻。

可就算如此,不到半个月,我们这座小城市也已经人尽皆知。

因为性质恶劣,警方的压力也是很大,最终决定用传播学的办法,向大众请求征集线索。

这个方法确实是立竿见影的。

只是短短几天,无数热心群众将自己这半月来的所见所闻中有所违和的信息纷纷提交给了警方,光是线索的信件就如雪片般送进了大大小小的公安部门,更不用说被口述的线索,更是数不胜数。

加上警方的调查走访和夜以继日地分析、整合,没多久后,他们就拼凑出了整个案件的全貌。

并且,凶手也终于被确定了——

这是一名 32 岁的男人,他叫宋毅,本地人,目前在逃......

你看,传播学的力量就是如此的巨大。

可是同时,传播学也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却也正是传播学的魅力所在——

同样的一件事情,只要被公之于众,被无数个人知晓,那么就有着无数个不同的角度和解读。

简单地说,同样的一桩凶杀案件,每一个不同的人的感受和下一步的行为是完全不一样的:

正义之人,会找到警察说明当天发生的事实,只希望能帮助警方。

伪善之人,靠着这个机会谎称看到了凶手的面貌,以此要挟家属提前拿出奖赏,他便会帮忙作证。

担忧之人,尤其孩子的家长们,会担心如此残忍的凶手是否会再次作案,担心影响到自己的家人、孩子。

好事之人,会在警方公开的信息中提取线索,加上自己揣测或理解改变成似是而非的一个全貌,讲给其他好奇的人。

......

你看,人们的联想有多么奇妙啊?

不同的角度解读出了无数个想法,然后又快速地联想到了自己的利益点。

不过短短几天,经过了无数裂变之后成了无数的众生相。

这座小城也因此而变得日渐热闹、恐慌、甚嚣尘上——

没几天后,宋毅的通缉令被张贴到了大街小巷。

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和家人,纷纷向校方告假。

当地干警们取消了休假,出门维持治安,保障民众的安全。

就连许多的商户都在担心自己的安危,每当夜幕降临也早早收摊。

就连我,一个无辜者,也免不了被调查: 因为我与死者有着一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被怀疑,也自然地被叫去问话。

但后来发现,案发这几天我都在外地公干,主持一场研讨会,有着不在场证据而被排除嫌疑。

......

在我的印象里,那一桩风声鹤唳般的闹剧,直到快夏天结束才终于收场。

若是记得没错,那也将近半月有余了。

(3)

很多人以为,宋毅犯案后应该早已逃窜到了其他城市。

宋毅父母早亡,妻子也在几年前离婚,他的女儿在一年前意外坠亡,只有一个的智力低下且残疾的妹妹,也早就送进了残障学校。

所以说,宋毅几乎是个无牵无挂之人,也当然不会有任何软肋。

加上那个年代的身份管控并不太严格,身份实名制也并未普及。

找个靠谱的黄牛,弄张假身份,假车票,只要花些钱财,并不很难搞到。

就连警方,都似有似无地放松了些戒备。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当地某派出所接到举报,有人发现宋毅还一直都在本市,而且还在一所中学附近徘徊。

......

(4)

那天,我的印象很深刻。

那是个阴天,微微还下着小雨。

我从新华书店买完书,来到小卖铺买了瓶酸奶解渴。

那个年代,很少如现在那般的塑料盒装或袋装的酸奶,大多是用乳白玻璃制造的瓶装,喝完需要还给商家。

我站在店外,我还没打开包装封袋时,我意外地看到了一个奇怪的场景:

不远处的一座学校周围围满了人,而且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嘈杂。

我离得不远,我好奇之下走近,正准备想问问是发生了什么事之时——我却突然听到了一声巨响

那个声音尖细、轰然,回荡良久。

本是喧嚣的声音也突然万籁俱寂,直到几只惊觉麻雀飞走,人们才突然后知后觉地惊呼。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警察打死杀人犯啦

声响才再次喧嚣了起来。

我挤进人群,才终于了解到了那天的情况——

我远远看到:

一名大哭的孩子被一名警察抱住,似乎正在轻声安慰。

另一名警察的手握着一把枪,枪口还依然指着一名早已倒地不起、毫无气息的凶徒,仿佛担心他再次暴起伤人。

我站在的那个角度,正好能看到那名男子的脸,我看到过他的通缉令,他就是宋毅。

他的头顶流出的是一片深红色冉冉流下,慢慢汇成一片血泊。

宋毅的眼睛也是睁着的,就像他亲手杀死的那个孩子一样,如死不瞑目般,死死地盯着我,盯着所有在场的人......

我愣在原地,我手里的酸奶早已跌落,碎成一片。

(5)

后来,我是在同事的口中知道了整个事件的全貌。

我同事的某个亲属是一名公安,他看过宋毅的档案:

宋毅是本地户口,在一家工厂当钳工,父母早亡。

妹妹天生智障伴有残疾,很早就在残障学校生活。

五年前,他的妻子和他离了婚,去了外乡,理由是性格不合,只留下了年幼的女儿给他抚养。

一年前,宋毅的女儿也坠了楼,当场死亡,按照警方通报: 系意外坠楼。

所以,如果去评价宋毅的人生轨迹,只能说他也是个苦命人。

按照宋毅的同事和亲戚描述,宋毅性格孤僻,没有朋友,也很少和亲戚来往。

除了工作之外,也没有什么爱好。

尤其他女儿的离世,对宋毅而言打击很大。

按照宋毅的邻居和同事描述,自从那次之后,宋毅就跟变了个人一样,总是一个人发呆,还时不时地自言自语。

他总是说,他的女儿不是意外坠楼的,是被人害的,而且他知道凶手是谁。

有人好奇地追问,问他那凶手是谁?叫什么名字时,宋毅却又答不上来只是反复地说:

凶手是月亮,是月亮,是月亮。

再后来,就是案发的两三个月前,宋毅突然提出了辞职,辞职理由是: 回乡,然后便不知所终。

说是不知所终,不如说没有人有兴趣关心宋毅辞职后去了哪里。

他本是个寡淡的人,因为这场变故就更加内向,连朋友都没有,也当然少有人关心他的下落。

现在想来,宋毅的辞职本身就有着蹊跷: 宋毅是本地人,祖祖辈辈都在这里,又哪来的回乡呢?

警方只能猜测: 那时,宋毅的精神状态已经出现了问题。

是啊,一个有着神经问题的人早已没有了正常逻辑,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一切皆有可能。

再后来,就是案发,他再次地回归到了大众视野中。

宋毅残忍地杀害了一名中学生,也就是胡越,后抛尸,逃窜。

他没有潜逃去外地,而是一直都在本地,而且一直都在本地的另一所学校附近游荡,风餐露宿整整半个月。

直到有天,宋毅去小卖店买东西,被店主看到客人的长相和最近通缉的一名杀人犯长相非常相似。

冷静的店主默不作声地结了账,等宋毅离开后,立刻报了警,就变成了这样。

那时正是放学的时间,宋毅负隅顽抗,抓住了一名中学生当人质,企图逃跑,最终被当场击毙。

死者已矣,警方没有办法去追根溯源他为什么要去杀死一个无辜的孩子,又为什么去了另一所学校徘徊这么久。

不会有答案。

最后,也只好认定: 宋毅本身的经历加上他女儿死亡,导致宋毅无法接受,最终出现了精神问题,开始报复社会。

这就是结局,匆匆而来,草草结束,这也是宋毅人生的结尾。

......

4

吴老师的话声停了,转头问我:

你还记得这个案件吗?千禧年时候在本地很轰动,你是本地人,应该还有印象吧?

我手上的按摩不停,只当作吴老师的随意闲谈,随口答道:

2000 年的事情,我确实没有什么印象了,我记得我在 11、2 岁的时候,家里好像出了点变故,去了南方,时间好像是 1998 年,还是 1999 年来着。

直到这几年,我才回到本地,所以对当年的新闻确实不太了解。

我知道这个新华书店,我当年也曾在这附近的一所学校就读过,可是确实不记得有这样的刑事案件。

那就难怪了。吴老师的话语有些唏嘘之色,似乎陷入了当年的回忆之中难以自拔,甚至眼角都有泪滴滑落。

我看到了他的泪水,忙不迭地给了他纸巾,关切地问:

吴老师,你今天怎么了?我总觉得你今天状态很不好,很紧张,感觉肌肉都发硬了,要不要今天先休息?

吴老师每次按摩都温顺乖巧,每个部位也都在迎合着我的按摩,配合度甚高。

可是这一次,他的整个身体都非常紧绷,偶尔我还能看得到他的背部浮起一层浅浅的鸡皮疙瘩。

尤其他讲起宋毅的死,他的身体仿佛一块钢板一样,完全无处着力。

我确实有点紧张了......吴老师翻起身,慢慢站了起来坐正,接着擦拭眼泪,你也按了半天了,一会儿再按吧,你先说说你对这个案件有什么看法?

我乐得清闲,反正一整天的时间都被吴老师买断,我也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

我顺手靠在一旁的单人沙发上,背对着窗,和吴老师正对面:

这个故事简单地说: 就是一个有神经病的凶犯,杀死了一个无辜的孩子,后来被击毙。这个故事看起来挺简单的,唯一奇怪就是: 为什么要专门提『月亮』?那是什么?我记得那个孩子好像就叫胡越,是谐音?如果是这样的话,是那个杀人犯专门来报仇的?

我回忆着吴老师的讲述回答,也提出来我的猜想,如果不考虑精神问题杀人的话,最能让人想到的就是: 胡越杀了宋毅的女儿,然后嫁祸给了意外坠楼,最后宋毅亲手报仇,杀了胡越,这么说的话,倒是一切都能说得通。

只不过,月亮这个名字,总让我觉得莫名地熟悉,只是时间太久,确实想不起来了。

你的猜想很合乎逻辑,可惜真相却并不如此,我只能说,宋毅确实不是神经病,而且我可以确定,宋毅的所有所作所为,直到死亡,他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清醒且慎重的。吴老师顺手倒了杯果汁递给我,接着兴致勃勃地继续了他的故事。

5

吴老师的故事。

(1)

其实我更早一些时间认识了宋毅,大概认识有个一年多的样子。

宋毅跟我讲过他的身世,和警察说得一般无二。

可是他们说的只是宏观上的宋毅,是上帝视角中的宋毅,是警方通报中的宋毅,而并不是那个有血有肉,有善良,有坚韧,也有无助和绝望的宋毅。

所以,不了解宋毅的人,当然可以冷漠地说: 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起码在这桩案件的整整半年内,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起宋毅时,评价都大多相似。

他们说得对啊——宋毅杀了个无冤无仇的高中生

胡越被杀时,他才上高二,刚刚过完 17 岁的生日。

花季般的年纪,也并没有和宋毅有着深仇大恨,却被宋毅残忍地杀害。

无数好事人在猜想: 宋毅一定是精神错乱了,要么,就是在故意报复社会

这样的人,明明是心理变态的人,凭什么要给他开脱?凭什么会说他可怜?

是啊,他们说得对。

宏观上,宋毅确实杀了人,而且是残忍地虐杀,抛尸荒野。

就算他有着千千万万个苦衷,可是已经跨越了法律的边界,罪无可恕,不能以曾经苦难和经历来要挟,来折罪,这也对死者家属的不公。

可是微观上,谁又能预知未来的走向呢?

宋毅的人生,如果倒叙来看,他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岔路,实际上却也都是必经之路。

我只能说,他有自己的选择,我很能理解他......

(2)

我认识宋毅时,那是 1999 年。

那年的夏天格外炎热,那时的厄尔尼诺现象刚刚显现,连日来的高温让人无法承受且无奈。

我从新华书店出来,没错,就是宋毅被击毙附近处的那个书店。

正考虑要不要去小卖店买个汽水解解渴的时候,变故突生。

两个大概十九岁的小混混盯上了我,趁我和小卖店老板结账时,其中一个混混一把抢过了我的钱包拔腿就跑。

我下意识地去追,可另一个混混早就等待在一旁,在我追逐时,他狠狠踢在了我的膝盖。

我吃痛,跌坐在了地上,那钻心的疼,让我无法再去追那两个坏人。

可是正在这时,一个穿着深蓝色工作服的年轻人全程看到了我的遭遇,他主动地替我追了过去。

他就是宋毅,一个不苟言笑,却又正义满满的宋毅。

就因为这个原因,我们认识了。

他抢回了我的钱包,我作为感谢请他吃饭,他多次推脱不过,最终只好找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让我去买瓶饮料,就算是感谢了。

他真是个正直且热心不求回报的人。

我买回饮料,给了他一瓶酸奶,他说这是他最喜欢的饮料了,每当喝起来时,眼睛会不住地眯起两条缝来,很是享受的样子,非常滑稽。

而我乳糖不耐受,就随手选了瓶汽水。

我们两个大男人就蹲在小卖店一旁的马路牙子上,一起闲聊,一起侃着大山。

可我们都是个含蓄的人,也不知该聊些什么,为了不冷场,也只好聊起了对方的生活经历。

这时我才意识到,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妙啊——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不论是身份还是收入都算得上可观,被很多人尊重,而宋毅小学毕业后就自谋生路,每日都得早出晚归地赚钱补贴家用,就算这样也常常捉襟见肘,更谈不上社会地位问题。

我和妻子的父母双双健在,而宋毅的双亲在多年前均患病,因为无钱医治不幸离世,有个妹妹相依为命但天生有智力缺陷且残疾,也已送进残障学校帮忙护理。

我的家庭恩爱、幸福,是小区里公认的模范夫妻,而宋毅在几年前时,他的妻子嫌弃宋毅没本事,跟着一个外地商人跑了,只留下了一个女儿给他抚养。

......

我和宋毅的人生轨迹本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按理来说是永远都不会擦出友谊的火花。

可是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奇妙的插曲,后来我们真的成了朋友。

也恰恰因此,我和宋毅的人生彻底地相融。

(3)

之前我和你讲过,宋毅的女儿意外坠楼身亡。

可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

就是我和宋毅认识的那一年,夏天还没过去。

宋毅在干活时收到了消息,他的女儿在学校里坠楼了,已经被 120 拉走。

心急如焚的宋毅忙不迭地跑到医院,途中他一直都在祈求上苍一定要有惊无险。

可当他赶到医院时,他女儿却已经离世了。

我猜,那天的宋毅一定很迷茫,很无助。

他不明白,明明早晨还是可爱的女儿,只是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不多久,警察也来了。

那个年代的监控很少有,大多都只能靠传统手段调查案件。

靠着学生的回忆和校方的笔录显示: 早晨时,校工打扫完天台忘记锁门,宋毅的女儿贪玩,单独去了天台玩耍,她的同学提醒,不要去天台会有危险,但她不听,最终不幸失足跌落。

这也就是最终的答案。

宋毅不接受,他说他的女儿从小听话乖巧,也从不去危险的地方玩耍,又怎么会单独去了天台?

可是不管他怎么申辩,他的女儿绝对不会这样,可是空口无凭,又有谁能佐证宋毅的女儿的死亡不是意外的呢?

所以无解,最后还是按照意外坠楼结案。

校方象征性地赔了些钱财,把这个忘记锁天台的校工开除了,一切便尘埃落定。

我找过宋毅,打算安慰,可话到嘴边,我却又不知该怎么安慰。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件事情,没有体验过的人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纾解。

我选择了陪着他喝得酩酊大醉。

我酒量很差,喝了没多少,意识便逐渐模糊。

只是我记得,似乎在我失去意识前,宋毅好像告诉我: 他其实已经找到证据了,而且已经找了学校,要找回女儿的公道

只是我头昏脑涨,很快便睡了过去。

酒醒时,已经是第二日的清晨,宋毅已经离去了。

他本是个讷口少言的人,我也并未在意,只当他去了单位干活。

我今天有课,需要早点去学校。

我骑着自行车路过新华书店时,我看到一个怪异的场景——

宋毅就在那所中学门口,很是冲动地和保安争辩着什么。

我在马路的另一侧,虽然声音很大,但听得并不真切。

我赶时间上课,并没有再驻足,很快离开了。

可是后来我才知道,就在那天,几个保安把宋毅打得遍体鳞伤,打到几乎昏厥。

直到警察来了,几个保安才悻悻地住了手。

可最终,宋毅却以寻衅滋事被拘留,后来都差点丢掉工作,而那几个保安却安然无恙。

我问过宋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明明是受害者,却为什么只有他付出了代价?

宋毅告诉我,因为他的女儿根本就不是意外,他找到了证据

就在几天前,他带着证据,冲动地去了学校想要和校方要个说法。

当他把证据拿出时,校长看完后立刻保证说要严格处理,他们会把这份证据同步给警方,一定要还孩子一个公道。

宋毅信了,把这份唯一的证据给了校长。

这是个德高望重的校长啊,他一定会秉公办理,还一个正大光明的。

可是他等了好几天,却一直没能等来任何消息。

直到那天,他忍不住,想去问问学校处理得怎么样时——就是我恰好看到的那一幕。

宋毅连校门都没能进去,被几个保安拦在门外。

他争辩,打算强闯学校,去找校长理论,却被保安打得头破血流。

他不甘心,几天后,又去找了警察,请求警察重新调查女儿的死因。

他心力交瘁地把所有细节全部口述了好几遍,只希望会有一个有着满满正义的警察愿意再深入调查一下,换他女儿一个瞑目。

可是警察告诉了他一句话,便让他闭了嘴,他说的是:

你有证据吗?没证据别影响我们工作。

最后的最后,警察离开之前,冷冰冰地拍了拍宋毅的肩膀:

人已经没了,学校也赔了钱,你还想怎么样?算了吧,趁着年轻,再生一个......

虽然是一句劝慰,可却总觉得冷漠和绝望。

当年我非常不理解

校长明明说好的要还原真相,以正视听的,可为什么用了这种卑劣的欺骗手段?

警察为什么不能再次重启调查,哪怕最终的结局也不尽如人意,但也起码努力过?

直到后来,我才逐渐理解——

一桩已经尘埃落定的事情,很少有人愿意去拨乱反正,和他们的利益并不相关,甚至是相悖的。

校方需要名声,需要升学率;而警察需要当地民众的稳定和结案率......

除非有着确凿的证据,可以明确地表明是冤假错案,否则的话,这也只是罗生门的纷纷扰扰,只是谈资中的乏善可陈,毫无意义。

而真相,也仅仅只是个真相而已。

(4)

宋毅告诉了我他女儿惨死的内情。

而他所说的证据,是他女儿的日记本。

这个日记里罗列着他女儿从来到这所中学的经历。

如果放在如今的年代,应该换一个词,叫作: 校园霸凌。

宋毅的女儿是个老实的孩子,是个单纯的孩子,和宋毅的性格一模一样。

宋毅长相甜美,身高高挑,虽然年纪还很小,可也是典型的美人坯子。

宋毅给我看过他的全家福,他的女儿长相确实标致,如果要是换在如今的年代,当个网红甚至明星都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怀璧其罪啊。

宋毅的女儿在入学刚刚不久,便被几个校外的小混混盯上了。

他们围住她,嬉皮笑脸地喊着求认识、求交往,把她堵在校门附近的一处小胡同里。

宋毅的女儿本是个单纯的人,这种场面立刻吓得不知所措。

小混混一看,也是明白了——这是没见过世面的小姑娘,便是更加放肆,嘴里的污言秽语也不再遮拦。

更有甚者,已经开始了动手动脚,拉扯着她的校服和头发。

宋毅的女儿害怕,她哭得梨花带雨,不自觉地大声地喊叫,打算引起附近人的注意。

那时正是放学高峰期,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只要听到她的哭喊,就一定会救她脱离苦海的

她确实是这么想的,老师也是这么教她的,她的爸爸也是这样嘱咐的。

可是实际上呢?

这虽然是个小胡同,但不过十几米以外就是一条主干道,车水马龙。

他们确实听到了声音,有人好奇地打量,也有些胆大地在附近驻足看着热闹,更有甚至,还拉着亲朋好友来围观。

可始终没有一个人去帮她,去替她出头,去替她报警......

是啊,为什么呢?她不明白。

那一天,宋毅的女儿被欺负了良久,她的头发散乱,她的校服被扯破,就连她内衣的肩带都被扯掉了一角。

她甚至都开始幸运,得亏这是光天化日,那几个小混混并不能做一些更过分的事情。

终于,一切都结束了。

围观的人散去,小混混意兴阑珊地离开,只有她自己无助却又迷茫地看着天色的黄昏,努力地催眠自己,这只不过是一场意外的噩梦。

只是噩梦......

(5)

是的,这确实是一场噩梦,可是并不是意外。

宋毅女儿的遭遇其实是一场预谋已久的。

那个年代治安并不很好,加上港台电影盛行,尤其《古惑仔》系列被无数年轻人追捧。

很多不良少年们纷纷模仿着那些大哥、大姐的桥段,甚至和一些闲散人员一起组建了一些非法的组织,自称某某社团、某某帮派。

而那天专程来骚扰宋毅女儿的那群小混混,就是这个某某社团的成员。

那些围观却不敢伸张正义的人们,也是怕惹到麻烦。

这样的混混调戏妇女、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

跟踪、找茬、拍黑砖、砸玻璃之类的阴招也屡见不鲜。

他们围观的大多是学生、普通老师。

他们也害怕自己被这群小混混记住他的长相,惹来后续的报复。

而那个始作俑者,是个和宋毅女儿年纪相仿的同学,她在这个社团里的绰号就叫作: 月亮。

按照他们的逻辑:

宋毅的女儿太漂亮了,很多男生都暗恋她,月亮觉得自己的风头被抢了。

尤其她发现,自己喜欢的男生也在暗恋着宋毅的女儿,这一下,算上新仇旧恨,一定要让她尝尝教训

因此,她联系了社团中的几个小混混,就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而且,这只是个开始。

月亮的手段很多,且很是歹毒。

宋毅的女儿在校外时总会被骚扰、被占便宜、被莫名地毒打,就算是报了警也没用,那些小混混总会在警察出现之前逃之夭夭。

而且他们还警告宋毅的女儿,如果还敢报警或者告诉家长的话,他们会连着她的家人一起收拾。

可怜的女孩被这样的遭遇折磨着濒临崩溃。

可就算是这样,月亮还是不满足。

他们还对宋毅的女儿进行了长期孤立,不允许有人和她交朋友,一旦有人和她说话,哪怕只是日常的问好,都会收到月亮的警告和报复

他们在校园中传些风言风语,说宋毅的女儿不要脸,不检点,和很多校内外的男生有染,而且明码标价,只要一份早餐钱,就能和她深入交流。

他们要挟宋毅的女儿,如果敢告诉家长或者警察的话,那么他们一定会找社团的人帮忙,从此每天都会来人伺候她,除了死亡,否则不管躲去哪里,他们都能找到。

从那之后,这个可怜女孩的性格越来越孤僻,心事越发浓重,可却又被那些坏人堵住了她的纾解的渠道,不敢去发泄、去发声。

作为一个初中孩子,承担了大人都未必可以承担的负担,这本身就是个莫大的讽刺。

宋毅偶然时,也发现了端倪,总觉得女儿的状态似乎有些反常。

问过几次,可女儿却始终搪塞,谎称学习压力大。

他的女儿还是个懂事的孩子,她在日记里写道:

爸爸为了姑姑治病赚钱,已经很忙、很累了,他每天只能睡五个小时。

我可以理解爸爸,我也没打算告诉爸爸,我自己一定可以扛过去的

只要上了高中,一切都会好起来

一切都会好的......

......

就这样,他的女儿默默地忍受着非人的校园暴力,直到她离世,她始终没能扛到高中......

宋毅不知道女儿到底是因为最后受不了压力一跃而下离开了这黑暗的世界,还是说被几个不良学生用了其他手段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确实没有答案。

所以一切的指向,只有首恶——那个该死的月亮

那个让宋毅的人生几乎被毁灭殆尽的月亮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恶鬼电影
  • 恶鬼游戏
  • 祝她昂扬
  • 换姝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最新章节
  • 我有一个魔化技能
  • 长姐是姐姐吗
  • 我是爸爸妈妈的小帮手视频
  • 被造谣绿茶
  • 周南南手撕绿茶后续
  • 我被人造谣了我需要自证清白吗
  • 恶鬼2023
  • 女儿被继父羞辱亲生父亲暴打后续